許多民眾在面對民事官司時,除了擔心輸贏問題,更常焦慮的是:「這場官司會拖多久?」從提起訴訟、開庭到最終判決,整體流程時間不但攸關成本投入,也深深影響當事人的情緒與生活規劃。
今天,我們邀請專辦民事訴訟的 台南律師蘇文斌 來分享從業經驗,讓你了解一場民事訴訟的現實時間表、會拖延的原因,並提供實務建議,協助你降低訴訟時間與風險。
一、民事官司的標準流程
民事訴訟的程序大致如下:
- 遞狀起訴(提出訴狀給法院)
- 法院收狀、分案、裁定受理
- 通知開庭時間並送達被告
- 雙方開庭辯論(可能多次)
- 事證調查、書面補件
- 言詞辯論終結
- 法院判決
- 是否上訴進入二審、三審
這個流程,從第一步到判決結果,若單就「一審」而言,理想情況下約 6~12 個月可完成。但在現實中,多數案件可能需要 1~2 年 甚至更久。
二、影響民事官司時間的五大因素
1. 案件性質與複雜度
例如單純的貨款請求案,可能一兩次庭期即告結束;但若是涉及土地權屬、建築瑕疵、公司股權爭議、家事紛爭等,往往會牽涉龐大證據資料,處理時間也隨之拉長。
2. 當事人應訴或反訴情形
若被告不願收受法院文書、拒絕出庭、反覆請假、拖延提出文件,都會讓程序無法順利推進。此外,一旦出現反訴,法院會合併審理,進一步增加整體時間。
3. 證據調查與鑑定
舉證責任在民事案件中非常關鍵。若需進行筆跡鑑定、建物勘驗、會計計算等,則必須等待法院委託機關進行報告,往往需時數月。
4. 法院案件負荷與排程
不同地區法院處理案件的速度也不同,像是大都會地區的法院,因案件爆量,一個月只能安排一庭的情況屢見不鮮;台南法院相對較快,但若遇到法官調動或休假,也可能暫停進度。
5. 當事人有無和解意願
雙方若有談和可能性,法官通常會建議進行調解或庭外協議,若能成功和解,可大幅縮短訴訟時間;但若破局則會繼續進行訴訟,並耗費更多心力。
三、真實案例分享:從起訴到判決共花了多久?
案例一:貨款糾紛案(6 個月結案)
當事人是台南小型進口商,對方延遲付款 3 個月,金額僅 30 萬元。經律師撰寫訴狀提告,對方未出庭亦未答辯,法院依單方面主張進行審理,兩次開庭即完成判決。
案例二:離婚與財產分配案(18 個月才判決)
一對夫妻鬧離婚,並爭執不動產及撫養費問題。歷經 8 次開庭、3 次證人傳喚、兩次兒少面談,法院終於下判離婚成立,財產分配則部分准許。此案花費近一年半。
案例三:工程款請求案(2 年以上)
某建設公司未付裝潢廠商 100 萬餘元工程款,雙方互控工程瑕疵。法院委託專家鑑定需時 4 個月,因鑑定人補充說明與當事人意見追加,又延誤近半年,總時程長達 26 個月。
四、律師建議:如何縮短民事官司時間?
1. 事前蒐證完善,減少法官查核時間
若能事先提供發票、對話紀錄、合約書、轉帳紀錄等,法官在審理時能快速釐清爭點,避免要求當事人重複補件、補說明。
2. 委任律師出庭,流程更順利
專業律師熟悉法庭流程與書狀撰寫,不但能快速表達重點,也能在必要時協助當事人與對造溝通,爭取調解空間。
3. 避免無謂的反訴與拖延
有些當事人誤信「拖延就是策略」,反而讓自己官司更難處理。建議在訴訟初期就由律師評估整體可行性,採取最佳路線。
4. 主動與法官配合,爭取早日審理
有些法院會開放電子開庭排程或遠距視訊,當事人若能彈性配合,有助於縮短排期等待時間。
五、民事官司值得嗎?如何評估要不要告?
許多人在訴訟前也會問:「值不值得告?」其實可以從下列四個角度來判斷:
- 金額大小:訴訟成本是否高於損失?
- 證據完整:能否自證清白或證明對方違約?
- 對方財力:就算勝訴,對方是否有能力賠償?
- 可否和解:是否可透過律師談判私下解決?
如果你在台南地區面臨民事糾紛,建議第一步就是先找具備訴訟經驗的律師如蘇文斌律師諮詢,並評估訴訟風險與報酬比。
六、結語:訴訟是一場長跑,不是短衝
民事官司雖非一蹴可幾,但若策略得當、準備充足,仍可在合理時間內獲得滿意結果。若你正在考慮是否提告,請別一味想「會不會很久」,而是要思考「是否值得」、「如何打贏」。
透過經驗豐富、策略明確的律師協助,不僅能掌控時間,也能有效降低損失與風險。別再猶豫了,早一步行動,就早一步保障你的權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