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創業初期,許多老闆忙於業務拓展、營運成本控管,對「法律顧問」這件事往往抱持觀望態度,甚至認為「等遇到問題再請律師就好」。但實際上,一位長期合作的法律顧問,往往能在危機發生前就提供企業必要的保護與指引。
蘇文斌律師擁有多年企業法律顧問經驗,經手超過百件公司經營糾紛、合約審查爭議與員工勞資衝突案件。他指出:「企業若忽略日常法律風險,等出問題時往往已付出極高代價。」本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:
- 企業經營最常遇到的三大法律風險
- 法律顧問在風險控管中的角色與價值
- 聘請企業法律顧問的方式與費用概念
一、合約風險:一紙條文讓你損失百萬
企業與客戶、供應商、合作夥伴之間簽署的合約,往往是營運中最頻繁的法律動作之一,但許多公司卻仰賴網路模板,或是「照舊制」使用過去版本。這種習慣容易忽略兩大問題:
- 條文漏洞,難以保障自身權益:例如付款條件模糊、違約條款不明、智慧財產權歸屬未釐清等。
- 無法因應法規修正:部分條款可能已不符現行《民法》、《公司法》或《勞基法》。
蘇文斌律師指出:「合約審閱不是只有大公司需要,中小企業一樣可能因對方惡意解除或違約導致金錢損失。」
常見合約爭議實例:
- 合作廠商未依合約交貨,導致公司產線延遲,卻因合約未約定賠償機制而無法主張
- 與設計公司簽約未註明智慧財產權歸屬,導致商標註冊遭對方提告
有法律顧問的企業,可在簽署前將合約交由律師審閱,避免模糊條文造成後續紛爭。
二、勞資爭議:一位離職員工讓公司聲譽受損
根據勞動部統計,台灣每年因勞資糾紛提起的調解與訴訟案件超過萬件,其中超過六成來自「資遣爭議」與「加班工時爭議」。
企業常忽略的勞資問題包括:
- 試用期內解雇卻未留下紀錄,反遭求償
- 未簽正式勞動契約,導致薪資與工時規定模糊
- 遭前員工檢舉未依勞基法給付加班費、年假未補償
蘇律師表示:「勞資糾紛最怕的是證據不足與制度不全,即使公司立場正當,若無紀錄或程序錯誤,也很難全身而退。」
企業法律顧問可協助:
- 撰寫與修正勞動契約、獎懲制度、離職切結書
- 指導公司合法進行資遣、懲戒、降職流程
- 應對勞工局查核與員工申訴時的法律應變
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,妥善建立人事制度並依據法律執行,才能保障雇主與員工雙方權益,避免不必要損失。
三、商業糾紛與訴訟風險:一場官司讓你失去信譽
從合資失敗、加盟糾紛、客戶退費爭議,到網路負評名譽毀損訴訟,這些都是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對的法律挑戰。
許多業者誤以為「只是商業爭執,不用打官司」,最後卻發現問題擴大、對方先提出訴訟,反被動挨打。
有法律顧問的差別:
- 可於第一時間判斷案情是否成立、證據是否足夠
- 能提早發信釐清責任,減少被誤會或構成毀謗
- 若進入訴訟階段,已有熟悉公司狀況的律師協助
一場商業糾紛若處理不當,不只金錢損失,更可能影響品牌形象與未來合作機會。法律顧問即是企業的預警雷達與第一道防線。
四、企業法律顧問怎麼合作?費用怎麼算?
多數法律事務所提供彈性合作模式,適合不同規模企業:
- 案件型顧問:依據單一合約、糾紛提供服務,適合偶發型法律需求
- 月費型顧問:每月提供固定諮詢時數與文件審閱服務,適合成長型企業
- 全方位顧問:提供全年無限次諮詢、到場協助、訴訟優惠,適合大型企業或法務外包需求
以蘇文斌律師事務所為例,月費顧問方案通常落在 NT$5,000~NT$20,000 不等,根據企業規模、產業性質與服務項目調整。
五、結語:與其補救,不如預防
許多老闆在第一次接觸律師時,已經是「被提告」、「遭員工申訴」或「合約被坑」後的無奈選擇。但事實上,只要在企業日常經營時多一層法律保護,就能省下後續訴訟與損失的龐大成本。
蘇文斌律師強調:「好的法律顧問,不只是解決問題,更是企業成長路上的戰略夥伴。」
如果你是老闆、經營者、創業者,還在思考是否需要企業法律顧問,不妨試著從一次免費法律諮詢開始,讓專業律師陪你檢視潛在風險與調整方向。
保護品牌、預防爭議、合法經營,從現在開始不嫌晚。